赞
(0)
发表在2019-09-27 16:54:34.0
今日,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1934—1936年:时隔八十年,长征,仍然如一道闪电,划破中国现代史的夜空,让人震撼不已;时隔八十年,长征,依旧是一条激
流,激荡着每个华夏儿女的心扉,让人感慨万千;时隔八十年,长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战鼓,催人雄起奋进。
红军长征的解读意义伟大而丰富。长征,确实永远是中国革命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长征,从哲学层面讲,它是再生之狱;从时代意识上讲,它是与时俱进;从发展的眼光看,它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从团队管理上看,它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从民族精神上看,它是民族之魄、中华之魂;从党的历史进程上讲,它是浓抹重笔、曲折中前进;从人生体验上讲,它是人生的洗礼;从国际视野看,它是人类的远征史诗。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站在地理的角度,在空间的旅行上,在中国没有什么比长征沿途的风景名胜更让人意想不到和令人惊叹不已的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要培育形成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长征地带就占了4个区。
长征路,是八十年前的长征在地球上留下来的红飘带;长征路旅游,要突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和扶贫功能。红色基因,是八十年前的长征留给长征地带的遗传因子,要使红色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站在红色旅游的角度,笔者利用假日,不辞辛苦,多次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之长征路》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长征路,
不仅深刻记载二十世纪的壮丽史诗,还是中国最美丽的风景地带,长征路上的风景是有魂魄的。《红色旅游之长征路》,不仅是假日对地理的行走,更是平日对历史的回眸。红色旅游,让我们感到,历史不是风干的标本,透过骨质仍见其热血沸腾。
长征,永远在路上。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刘 弘
2016年7月于喀什
发表在2019-09-27 16:37:57.0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壮举。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1933年9月起,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拒绝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和主张,推行错误的战略,导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即长征。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河标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和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
于都长征渡口——西门渡口
10月16日,参加战略转移的各部队在于都河北集结完毕,17日,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红一、三、五、八、九军团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央、军委机关、红军总部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于都县城东门的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也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义,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
旧址意义
编辑为了缅怀先辈伟业,于都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于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3.5亩的纪念碑园,“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高为10.18米,寓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傍晚在此渡河长征之意;该碑身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之意;底座宽大厚实,象征中央红军出征脚步坚实有力、一往无前、充满希望之意;四周有栅栏环绕,环境优美、四季如春,象征长征精神万古长青。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于1962年建军节为缅怀原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战国时期燕国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故事,追忆当年长征送别时的壮烈场面和动人情景。
发表在2019-09-27 17:47:08.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在此。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7昼夜,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的大坪、凤凰咀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 老山界,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1]
可以说,没有红军突破湘江的成功,就不会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爬雪山、过草地这些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乃至共和国的建立。
建立过程
编辑1984年,著名随军老作家魏巍重走红军长征路时,来到界首光华铺红军烈士墓前,心潮澎湃,禁不住老泪横流……。回到北京后,老作家与聂荣臻元帅共同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抚慰烈士英魂和教育革命后代,界首渡口便成为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重要标志。
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
荣誉
编辑1996年6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确定碑园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其列为首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区。
发表在2019-09-27 17:47:33.0
1934年9月18日,红6军团挺进到湘黔边境。作者图片
9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政委任弼时、军团长肖克、副军团长王震等率领下,在锦屏县三里驿(即新厂,现属湖南靖州县)一带消灭国民党军何健部何平纵队两个团后,分兵两路进入黎平县境。一路从界牌进入马家团、猫耳塘、潭溪,9月20日,在潭溪附近樟树坳击溃黔军(军长王家烈)四旅(旅长周芳仁)七团(团长毕骏)赵壁辉营,战斗一个时辰,歼敌70余人,红军牺牲5人。黔军溃兵逃窜于两边深山。
12月,红军军占领湖南两南边境通道城后,出敌不意。12月12日立即向贵州前进,14日一举攻克了敌人力量薄弱的黎平县城德凤,到了黎平,从而使红军避免了落入敌人陷阱的危险。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六团会同红三团,占领黎平城的当日,周恩来同志也与先头部队同日进城,在黎平城周恩来对肖锋说:“我要在这里等中央纵队,党中央要开会。”
12月16日,中央红军纵队进到黎平。
中央红军选择在黎平开会,主要是形势的要求,解决红军进入贵州的军事战略行动方针问题,这个是摆在党和中央红军的面前必须及时解决的首要问题。
会前,中央军事领导小组对黎平会议作了安全军事警戒布防,在德凤以“万万火急”电报发往各军团,要求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前进至湖南的新厂、岩鹰坡、溶洞地线,向靖县派出警戒。十五师应前进至通道,向绥宁、靖县两方向派出游击队,加强警戒,又命令三军团脱离桂敌之后,主动进至广西的牙屯堡、团头所地域,向林溪、古宜方向游击警戒。在贵州境内,永从、黎平、锦屏、天柱一线,驻有黔军一个旅又两个营的兵力。红军正面突破这条防线进入黎平后,即以一部北上铜鼓,将守敌击溃。周恩来同志到黎平后,即从一军团派出一个师的兵力驻守黎平,驱逐城外的黔军,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
12月1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开会地址在红军总司令部住处,具体住处是黎平城内二郎街胡荣顺号店铺内召开。
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关于红军的军事战略行动方针问题。会议由周恩来同志主持,会议争论非常激烈,军事顾问李德要求在黔东北和敌人硬拼,毛泽东同志则主张向黔北走。经过毛泽东同志的努力说服,许多同志改变了观点,同意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放弃与二、六军团的会合。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12月19日,中央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同志签发了《中央军委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电令:二、六军团在湘两加强活动,调动湘军北援;四方面军在准备重新进行进攻,能钳制四川全部敌军,以策应中央红军胜利向川黔边进军。
12月24日,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规定,通过苗侗地区,不打苗侗土豪、不杀苗侗的甲长、乡长,不宰杀耕牛,对违犯者要严厉惩处的纪律规定。
当时,红军部队减员很大。红军在黎平休整了三天。会后,军委对部队进行了部分整编,决定第八军团编入第五军团,取消了八军团的番号。
在黎平战斗中,红军开展了扩大队伍宣传工作中,黎平共有75名侗、苗青年参加红军队伍,并参加了战斗。
1934年12月20日至24日,在扩大红军队伍工作中,中央纵队七连在鳌鱼嘴遇到驻永从、黎平的黔军的突然伏击,红军有8人爱重伤,被群众救治。
红六军在黎平
红军在黎平境内战斗地点日期录
1、1930年12月下旬红七军在地坪乡富禄坳发起的反阻击战斗。
2、1934年9月,红六军团在高屯镇潭溪发起的反阻击战斗。
3、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洪州寨石坳发起的反阻击战斗。
4、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在中潮镇羊角岩发起的反阻战。
5、1934年12月14日,在黎平城交发起的攻城战斗。
6、1934年12月,红军某部在中潮脸村的突围战斗。
7、1934年12月下旬,发生在罗里卷寨的反追击战斗。
8、1934年12月下旬,发生在高洋的打民团战斗。
发表在2019-09-27 17:47:43.0
发展历史
编辑乌江博物馆
馆藏文物
编辑陈列主要内容有:乌江流域的文物古迹、名胜风光、民族风情、水能资料、矿产资料、航运旅游资料等。陈列厅内专置了长162米的展壁。有体现乌江全流域的沙盘、陈列文物、标本用的展柜,还有乌江古今用过的船只、助航设施等部份模型。现有藏品500多件,陈列展品220件。
建筑布局
编辑乌江博物馆(2张)
古色古香的花灯陈列馆设于府文庙北厢,展示了思南花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馆内展示的图片既有花灯艺人们的风采,也有花灯演出的许多场景;实物则有各种花灯服饰、器乐 等演出道具。到此可以领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思南的许多民间韵味。© 2019 Baidu - GS(2018)5572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
贵州省思南乌江博物馆号军陈列馆设于府文庙南厢,馆内文字图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贵州清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清代咸丰四年至同治七年间,贵州境内爆发了号军起义,各号军以头巾颜色为记,分青、红、白、黄四号。咸丰七年,白号军在思南起义,以刘仪顺为统帅,以思南县城头盖为政治军事中心,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曾拥兵十万,攻占过贵州许多州县,且持续14年之久,最终在湘黔川滇四省合剿下失败,这场农民起义对贵州,特别对思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较大影响。陈列馆展示了当年号军起义的整个过程,及其军事、生产和生活史迹,有助于我们了解思南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思南地下县委活动陈列馆位于府文庙后殿,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员肖次瞻、熊大瀛等思南地下县委,在思南开展革命活动,并为国捐躯的历史事迹,该馆也是思南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表在2019-09-19 10:49:53.0
行程万里 不忘初心002
做“红船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005
担负起弘扬红色精神的光荣使命010
让长征精神释放时代力量012
以红色旅游传承党的精神谱系015
不忘初心方能“强红兴旅” 019
用红色旅游激扬永远的军魂022
红色旅游须关注游客的获得感027
红色旅游要勇担新时代的神圣使命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