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革命老区创造的革命文化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革命老区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多年的时间里,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丝毫没有放松文化建设,在扫盲识字、理论宣传、文艺创作、新闻出版、科学普及、妇女解放、移风易俗等红色文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内各乡村因陋就简普遍地建立了俱乐部、列宁小学、夜学、识字班、图书馆、墙报等。苏区所有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苏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50%,比国统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高出40%。中央苏区还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中央图书馆、工农剧社、工农美术社、苏维埃大学、《红色中华》机关报社等文化机构。在抗战时期,老区创办了大批文化机构,如鲁迅艺术文学院、抗日军政大学等革命院校,《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共产党人》等报纸杂志,解放出版社、新华书店等出版机构,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等传播机构。边区农村则组织业余剧团、社火队、皮影队等,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中央文委、各边区文委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群众文化建设,创办文化社团、文化机构,开展文艺下乡运动、新秧歌运动、戏剧改革运动等。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一是文化启蒙意义。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的觉醒,打破封建主义几千年来对广大农村的思想禁锢和束缚。把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推向新民主主义,实现了历史跨越。二是文化教育意义。宣传、教育、改造、组织起了几百万农村青年自觉投身革命和抗日的洪流,成为合格的革命军人,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三是文化动员意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学习、教育、普及,胜利地开展了土地革命等等革命工作,从而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全民抗战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四是文化现代化意义。老区红色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老区红色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演进的重要一环。
赞
(0)